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一年。作為全市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區縣,也是全省片區外脫貧任務較重的區縣之一,這一年,安居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聚集所有力量、窮盡一切辦法,傾注“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補齊全面小康“最大短板”,全力以赴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用實際行動在這場蕩氣回腸的脫貧攻堅戰里書寫出四川答卷的精彩一頁。系列報道《回眸2020》,今天播出:這一年 決勝脫貧攻堅 勠力同心拔窮根 決戰決勝奔小康。
2020年,安居區始終堅持“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打贏”,全面推行縣級干部“聯幫包”工作機制、“五個一”幫扶工作機制。廣大黨員干部堅定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信心和決心,在消滅貧困的戰場上拼搏奮戰、攻堅拔寨。廣大黨員干部深入群眾當中、下沉脫貧一線,真心實意為貧困群眾謀實事、辦好事、解難事,確保了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
這一年,安居區始終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核心,通過筑牢脫貧攻堅“根基”,凝聚發展動能,帶動產業發展。
走進安居區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主戰場,無論是光伏、檸檬產業、中藥材產業,還是如火如荼的美麗鄉村建設,航拍下的安居如詩如畫,一個個美麗鄉村、一個個扶貧產業,像一顆顆鑲嵌在層層疊疊丘陵中的珍珠,而串聯這些珍珠的絲帶就是這一條條通鄉路、通村路。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不僅托起了百姓的致富夢,也為全區脫貧攻堅注入了新活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找準一條符合實際的發展路子,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關鍵。安居區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總抓手,結合實際,創新產業扶貧機制,因地制宜發展起以優質糧油、特色水果、高效林業為主的特色種養殖產業,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問題,產業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產業發展起來了,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截至目前,全區累計落實貧困村農業產業發展類資金13152.8萬元,產業扶持基金3750萬元;82個貧困村發展優質糧油、果蔬、藤椒等農業主導產業4.3萬畝,培育省級扶貧龍頭企業12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159個,惠及貧困群眾4637戶,實現戶均增收1350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這一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安居區不斷激發貧困群眾的志氣和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白馬鎮白塔村創新做法,在村里建立起村民四德“行為銀行”積分制,以此激發村民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從智力和志氣兩個方面,促進村民脫貧致富。
通過志智同扶,全區貧困村的風氣得到明顯改善,“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已經退散,脫貧光榮、共奔小康已成共識。貧困群眾不再是坐等別人送錢送物上門,而是立志用自己的雙手和聰明才智脫貧致富。
這一年,全區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貧困發生率從7.8%下降到0%,5.8萬貧困人口全部達到“一超六有”脫貧標準,82個貧困村達到“一低五有”退出標準,貧困群眾的年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582.05元增長到9645.03元,增長率為273.5%,人民生活水平、民風民俗、村容村貌等大幅提高,群眾對整個脫貧攻堅以及幫扶干部的滿意度達到100%。
決勝脫貧,筑夢小康,振興鄉村。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我們相信,安居的明天,必將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文/杜潘明)